rebectsoft
1
秦皇岛中医院--健康教育
中医教您如何预防“秋燥”

发布时间:中医教您如何预防“秋燥”
 
立秋以后,气候由热转凉,空气中水分减少,气候变得日趋干燥。中医学认为,燥为秋季的主气,很容易伤其津液。此时人们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、鼻、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。有的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、小便短少、大便干结、鼻塞、咳嗽等一系列症状,不少人的鼻腔黏膜对冷空气的刺激不适应,常发生伤风感冒、流鼻涕等,这些都称为“秋燥”症。我国民间素有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说法,是说秋季阴盛于外而虚于内,若不能养阴就易生热病,就是我们老百姓说所的“上火”。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,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,更要重视预防。
一、调饮食。秋季易伤津液,饮食宜偏寒凉,多吃豆腐、黑豆、梨、银耳、芝麻、百合等。建议多喝水、粥、豆浆,多吃些萝卜、莲藕、梨等润肺生津、养阴清燥的食物。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、止咳化痰、清热降火、润肺去燥等功能,很适宜有内热,出现肺热咳嗽、咽干喉痛、大便干结的人食用。要禁烟、酒以及辣椒等燥热之品。暮秋时节,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,这时可适当多吃些鸡、鸭、牛肉、猪肝、鱼虾等以及莲子、大枣之类的食品,较易被消化、吸收和藏纳,有利于改善脏器的功能,增强体质,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,更有康复、祛病和延年之功效。
二、慎起居。在日常生活中,预防秋燥对人体的损害,应注意调节空气湿度,保持环境中的水分。早秋气温虽高,但温差较大,昼热夜凉,应注意增减衣被,不可贪凉露卧,尽量不用空调风扇;中晚秋气候逐渐变冷,应注意保温,加强饮食调护,保持心态平衡,尤其老年人、高血压患者,更应避免因情绪激动而诱发中风等疾病。
三、常锻炼。秋高气爽之时是健身的大好时节,人们在立秋伊始之际就应早到户外锻炼,呼吸吐纳,提高肺脏生理功能,以达到燥邪难侵的目的。打太极拳、做气功、按摩迎香穴等方法,都是秋季保健的好方法。
 
呼吸科 丁静